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张元丽
一、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以诵读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诗词欣赏与评价。
叁、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听朗诵范本,比较差别。
(二)鉴赏课文
上阕鉴赏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濒诲辩耻辞;一览众山小&谤诲辩耻辞;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濒诲辩耻辞;独怆然而涕下&谤诲辩耻辞;, 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濒诲辩耻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谤诲辩耻辞;的名句&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叁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析特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
山: &濒诲辩耻辞;万&谤诲辩耻辞;字写出了山之多,&濒诲辩耻辞;遍&谤诲辩耻辞;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濒诲辩耻辞;层&谤诲辩耻辞;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濒诲辩耻辞;染&谤诲辩耻辞;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濒诲辩耻辞;漫&谤诲辩耻辞;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濒诲辩耻辞;透&谤诲辩耻辞;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濒诲辩耻辞;百&谤诲辩耻辞;写舸之多,&濒诲辩耻辞;争&谤诲辩耻辞;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濒诲辩耻辞;击&谤诲辩耻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濒诲辩耻辞;翔&谤诲辩耻辞;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明确: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濒诲辩耻辞;看&谤诲辩耻辞;字;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濒诲辩耻辞;词眼&谤诲辩耻辞;,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 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4、朗读并回答:&濒诲辩耻辞;怅&谤诲辩耻辞;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濒诲辩耻辞;寥廓&谤诲辩耻辞;指什么?&濒诲辩耻辞;谁主沉浮&谤诲辩耻辞;该如何理解?
明确: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濒诲辩耻辞;寥廓&谤诲辩耻辞;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濒诲辩耻辞;怅寥廓&谤诲辩耻辞;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濒诲辩耻辞;谁主沉浮&谤诲辩耻辞;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濒诲辩耻辞;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谤诲辩耻辞;。
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濒诲辩耻辞;谁主沉浮&谤诲辩耻辞;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朗读并回答:朗读时要注意什么?&濒诲辩耻辞;百侣&谤诲辩耻辞;指什么?&濒诲辩耻辞;峥嵘岁月&谤诲辩耻辞;指什么?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语速缓慢,感情欢快;&濒诲辩耻辞;百侣&谤诲辩耻辞;和下文的&濒诲辩耻辞;同学少年&谤诲辩耻辞;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濒诲辩耻辞;百侣&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万山&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百舸&谤诲辩耻辞;都是概数。&濒诲辩耻辞;峥嵘岁月&谤诲辩耻辞;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濒诲辩耻辞;恰&谤诲辩耻辞;字;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7、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读这叁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濒诲辩耻辞;谁主沉浮&谤诲辩耻辞;的问题。 。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濒诲辩耻辞;万类霜天竞自由&谤诲辩耻辞;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濒诲辩耻辞;谁主沉浮&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叁)、小结
青春的梦想,永不沉淀;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滞。让我们把自己青春的激情,融入我们的朗读中,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