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淮阴侯列传 教案——房韵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淮阴侯列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体会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写作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韩信成败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尘颈诲诲辞迟;太史公自序》里叙述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时说&濒诲辩耻辞;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叁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叁十二。&谤诲辩耻辞; 

 

二、司马迁为韩信作传,在传中,记载了韩信的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看文本。

明确: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井陉之战、因谋反罪被诛、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等。

(围绕这些实际,请一位同学来概述韩信的人生轨迹。)

明确:从一介布衣,经过萧何的举荐,做了大将,立下很多战功,叱咤风云。后来因谋反罪被诛,走到了人生末路。

 

叁、那为什么韩信能从贫贱中奋起,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又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后,迅速地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同学们要有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在论证的时候尤其要讲清楚,它们怎么促使韩信走向了成或败,最后在表达的时候要力求完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考虑,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PPT展示:

探究:促使韩信走向成与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依据文本、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完整。)

(学生自习阅读文本,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想法,再举手发言。)

1、韩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从井陉之战可以看出来:他采取奇谋,背水列阵,使士兵置于死地而后生,最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板书:有志、有才)

2、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忍辱负重。从他怒绝亭长的事例看出,他是很有自尊心的人,为什么能够去忍受胯下之辱?

明确:这恰恰就是体现了他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一面。

从&濒诲辩耻辞;孰视之&谤诲辩耻辞;这个细节刻画可以看出。并结合下面一句话进行分析:

PPT展示: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濒诲辩耻辞;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史记&尘颈诲诲辞迟;淮阴侯列传》

另外,书生本色的韩信,身上佩戴的长剑基本上属于一种装饰性的元素,表达的也许是一种身份或者志向上的期待,放开肉搏,恐怕也是不中用的。卖肉的少年,却是个李逵式的粗鲁汉子,这从后来所担任的中尉,也就是巡城捉贼得小头目,即可看出端倪。在打斗上,韩信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不缺乏胆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面临一个挑衅的歹徒时,便不需要权衡利害:和屠户少年拼斗,舍了生也不过是白白送了性命,没有什么价值。用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是一种典型的不智,以未来大将军的思考,更偏向于用智慧,而不是力气。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板书:有智)

3、韩信居功自傲,不懂得掩饰自己。

从文章第8段可以看出,韩信傲视同僚,不谦逊,轻视高祖,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这种居功自傲,对于人生的成败而言,更关系着人生的失败。(板书:伐功、矜能)

4、提问:书上还引用抓捕蒯通的这一段材料,为什么呢?

因为韩信没有采用蒯通的计策,导致了失败,我们看一下蒯通对韩信说了什么。

PPT展示:

蒯通说韩信

策略:莫若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1)、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丑别濒濒颈辫;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丑别濒濒颈辫;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2)、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3)、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请学生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师:蒯通从3个方面陈述了理由,提出的策略是莫若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那韩信是怎么回答的呢?

PPT展示:

拒蒯通

(1)、韩信曰:&濒诲辩耻辞;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谤诲辩耻辞;

(2)、韩信谢曰:&濒诲辩耻辞;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谤诲辩耻辞;

(3)、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请学生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师:韩信是以这样的理由拒绝蒯通的,那么从刚才的一番对话中,我们看一下有哪些促使韩信成或者败的因素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自由讨论1分钟)

明确:1、韩信不忍心背叛汉王,知恩图报。这是他性格中的优点。

      2、韩信太过相信汉王,对汉王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这点上,蒯通的认识要比他清醒:人心难测,你认为汉王不会危害你,那是难说的。因为利益的争端就会转移到你跟汉王之间了。在人性和时局发展的认识上,蒯通懂得认识要比韩信更深刻。(板书:短识)

5、师:由此可见,在这个事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汉高祖对韩信成败的影响。

请一位同学来分析。

明确:刘邦重用韩信,使得韩信有机会功成名就,也正是因为刘邦对韩信的畏忌,为利益诛杀了他。

提问:我们怎么看出来他为利益诛杀他?在文中有隐约的表现吗?

明确:&濒诲辩耻辞;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谤诲辩耻辞;

提问:怎么看待刘邦的&濒诲辩耻辞;喜&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怜&谤诲辩耻辞;的情感呢?

明确:&濒诲辩耻辞;喜&谤诲辩耻辞;是因为除了心头大患。&濒诲辩耻辞;怜&谤诲辩耻辞;是因为韩信或许并非真的谋反,却落得身死的这个悲惨结局,顿生怜悯之情。这个反应比较复杂、真实。且喜且怜,把&濒诲辩耻辞;喜&谤诲辩耻辞;放在前面,因为毕竟除了心头大患,是最让他感到高兴的。

6、师:前面我们提到了韩信的指&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缺乏政治谋略。即&濒诲辩耻辞;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庸才。&谤诲辩耻辞;那我们来看一下韩信的&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太史公是怎么说的?

明确: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与刘邦和项羽的&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作比较: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濒诲辩耻辞;彼可取而代之。&谤诲辩耻辞;刘邦则说&濒诲辩耻辞;大丈夫当如此也&谤诲辩耻辞;。)

对于韩信的&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太史公没有点破,但&濒诲辩耻辞;汉终不夺我齐&谤诲辩耻辞;,对于这个齐,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PPT展示:

封王

     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濒诲辩耻辞;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谤诲辩耻辞;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濒诲辩耻辞;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谤诲辩耻辞;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濒诲辩耻辞;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谤诲辩耻辞;汉王亦悟,因复骂曰:&濒诲辩耻辞;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谤诲辩耻辞;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

(请学生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并通过解释两个句子中的&濒诲辩耻辞;乃&谤诲辩耻辞;字,来把握人物的情感。)

提问:第一个&濒诲辩耻辞;乃&谤诲辩耻辞;是&濒诲辩耻辞;竟然&谤诲辩耻辞;的意思。这其中包含着刘邦怎样的情感?

明确:刘邦认为不应该。韩信的做法,触犯了他的利益,出乎意料,不合情合理。

师:对于韩信的&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PPT展示:

分地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固陵,与淮阴侯期会而击楚军,而信之兵不会。汉王谓张良曰:&濒诲辩耻辞;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谤诲辩耻辞;对曰:&濒诲辩耻辞;楚兵且破,信未有分地,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曰:&濒诲辩耻辞;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使者至,韩信乃从齐往,会垓下。

(请学生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并明确:期:约定;傅:靠近;往:出发。)

提问:看了刚才两则史料,你觉得有决定韩信成败的因素吗?

明确:韩信功高震主,又闹着封王、分地,使得汉高祖对他暗中有杀他的决心。

师: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后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一段话:

PPT展示:

司马光说:&濒诲辩耻辞;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谤诲辩耻辞;

(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明确):

明确:韩信有市井之志。高祖对不起韩信,确有其事,但是韩信自身也有责任,是咎由自取。(板书:贪欲)

7、提问:我们说韩信的因素,还有他人的因素,书上的练习中还提到一个人,是萧何,请同学们谈谈他对韩信成败的影响。(民间流传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明确: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汉王举荐了他,使他被重用,任命为大将军。后来也是因为萧何和吕后设计除掉韩信。他始终维持的是汉高祖的利益。

8、师: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我们注意到了&濒诲辩耻辞;时代&谤诲辩耻辞;的因素。

PPT展示:

&濒诲辩耻辞;异姓王&谤诲辩耻辞;结局

汉六年,七王上&濒诲辩耻辞;劝进表&谤诲辩耻辞;,刘邦称帝。

汉十年秋,代王陈反,后被诛,夷宗族;十一年春,楚王(淮阴侯)韩信被诛,夷叁族;夏,梁王彭越被诛,夷叁族;秋,淮南王黥布反,后被诛;十二年,韩王信,亡匈奴,被诛;十叁年,燕王卢绾亡匈奴,死。

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封国僻远,幸免。

明确:韩信能大展身手是因为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而他的灭亡和天下已集的局面也有莫大的关系。当然,这其中也有统治者的凶残和毒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四:总结

看黑板上韩信的成与败,我们能不能这样总结下:

韩信的成功,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人给予的机遇有着莫大的关联,但是起着主要作用的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韩信的失败,固然有着时局的变化,刘邦统治集团的凶残和毒辣,但是他自己的为人及性格上的弱点,都使他加速地走向了灭亡。

那么韩信本人是这么认识的吗?

PPT展示:

韩信临死曰:&濒诲辩耻辞;岂非天哉!&谤诲辩耻辞;把人生成败归因为天意。

(历史上把人生的失败归因于&濒诲辩耻辞;天意&谤诲辩耻辞;的还有谁?明确&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项羽:天之忘我,非战之罪也!)

PPT展示:

   而司马迁写《史记》,&濒诲辩耻辞;究天人之际&谤诲辩耻辞;,更看重&濒诲辩耻辞;人&谤诲辩耻辞;这个主观因素。他通过记叙能反映人物性格精神气质的琐事,刻画人物的个性,追根溯源,让读者明白人物成败结局产生的深层原因。

PPT展示:(师生大声齐读,这一堂课在朗读声中结束。)

读史而明智

    韩信的成败荣辱已定格成为了历史,但他人生成败中的许多方面(比如性格与命运;成败与为人&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韩信一生大起大落,这个悲剧英雄表现出的忍辱负重、勇于进取、雄才大略,以及他的犹豫狐疑、看重得失、自矜功伐,都让人寻味,启人深思。

读韩信,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

附板书设计:

 

          韩信                刘邦             萧何         时代

 

 

      有志、有智、有才      重用              举荐       天下大乱

 

      伐功、矜能            野兽尽            绐之       天下已集

        短识、贪欲            猎狗亨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青年教师考核课,对我来说,每次上这样一节课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我不能完全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与见解。教学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适应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文言文姓&濒诲辩耻辞;文&谤诲辩耻辞;还是姓&濒诲辩耻辞;言&谤诲辩耻辞;?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韩信成与败的原因来引导学生把握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主要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还是比较侧重&濒诲辩耻辞;文&谤诲辩耻辞;的角度。不过,我在分析韩信成败原因的时候,引进课文节选之外的文本,并挑出一些重点语句请同学先翻译,再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多看看文言现象,顺便抓字词,兼顾&濒诲辩耻辞;文&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言&谤诲辩耻辞;。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2、本节课已是第四课时,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的探究课,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敢于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探究重点问题时,我努力让学生有充分讨论和表达的机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表现得有点急躁, 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而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公布出来。我深深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很完美的教案,于是就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教案走,没有真正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二天,同样的教学内容,我在另外一个班级上的时候,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不是考核课,作为教师,我的精神上没有那么高度的紧张,加上对前一次课堂的总结反思,我有意识地放开课堂,少了一份约束,多了一份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能够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层面,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大家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的激动和愉悦,甚至有一个学生在临下课的时候轻声感叹&濒诲辩耻辞;太精彩了!&谤诲辩耻辞;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只有真正开放的课堂,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磨砺,酝酿着新的发展。

感谢教师发展处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接受挑战,在总结和反思中,有新的收获!

 

 

 

 

 

 

 

 

 

 

 

 

 

 

 

淮阴侯列传___教案——房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