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增强作文教学的理性分析——顾岚岚 论文
发布时间:2013-03-30   点击:   来源:论文   录入者:顾岚岚

 

增强作文教学的理性分析

【文章摘要】2011年高考阅卷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入手,呈现现状、分析问题,提出理性分析是作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理性思维的形成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关键。而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要求。自07年以来命题作文其实都在引导人们注重理性分析,可是我们在考生的作文中依旧看到的是理性思维的培养落入荒疏。引导高中生进行理性地分析问题,理性地语言表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有些起色,从而自信地迎接高考。

】高考    阅读      理性分析   写作   

 

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紧张之余更多地是发现学生的作文问题多多,一边批改,一边感叹,叁百多个日日夜夜陪伴着学生,最后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是及格分左右,这让语文教师情何以堪?很多时候甚至感觉有误人子弟之嫌。现将我所批阅的4000余份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分类,目的是为了方便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一些共性的内容,以期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尽量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并在平时教学中进行适当地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行,让学生能写出较好的作文。

一、常见问题呈现

(一)认知错误即审题有问题。

1大学生拒绝当保安就是拒绝平庸。其实只要将这个命题反过来思考就知道是错误的了。那么大学生当保安就是平庸的。显然这种认识是有悖于常理的。

2在考试中,自己拒绝作弊就是拒绝平庸;自己的父亲或任高官的亲戚拒绝收礼,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拒绝平庸;自己或要赞美的人勤俭节约是拒绝平庸。

3题目是拒绝平庸,可下面文章的主体写如何追求卓越或如何才能追求卓越。这与题目根本就是不搭界的内容。

像这样的看法都属于认知错误即我们常说的偏题。很多学生不明白平庸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其实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语,上面有着平凡和平庸是两个不同概念,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认识。平庸不是平凡,也不是庸俗。平凡、普通 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也可视为寻常而不高明。平庸可以说是靠近庸俗的平凡吧。平凡呢,则是一种和神圣相对的概念,“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是普通人的“人间”感。所以,平凡是常态的生活,也是可贵的生而为人的价值体认。由于和“庸”联系,平庸就和随波逐流、庸庸碌碌、庸俗市侩等有了不清不楚的关系。也就是说,平凡,是体现了一种平常人生的价值观;平庸,则低于通常的价值观,流于“俗”,偏于“人性”之中比较低下的东西。“平庸”有其尺度:还不是低俗,不是恶俗;没有多少才智,在任何方面都缺乏突出的、卓越的表现。上面的例子都表明考生错误地理解为平庸就是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行为了,这是属于认知上的错误。

(二)泛泛的陈词滥调中一些大而无当正确的废话, “大话”、“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让阅卷老师产生阅读疲劳,读此类作文味同嚼蜡。

1我们拒绝平庸,因为我们是一群有理想,而且敢于面对的青年。我们在奋斗,在经历人生的荆棘,道路上的磨难早已把我们身上的平庸拉下。我们奋斗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新生。

2:在生活中到处有平庸的人做着平庸的事。要避免平庸说着容易,要去做那就不一定那么容易了。但是要拒绝平庸却不是那么难。是的,想要自己与别人不同寻常的一面,那么就请你拒绝平庸吧。拒绝平庸,可以让自己变得不平凡,可以让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当然我所说的拒绝平庸,是指我们应当发挥我们好的一面,不走寻常路,前提是要遵守一切道德规范。

3:拒绝平庸,在世俗的异样目光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拒绝平庸,在自己的创新道路上浏览不曾遇到的风景。

拒绝平庸,在欣赏沿途绝美风格的同时收获成功。

拒绝平庸,让生命之花绽放,让精彩瞬间永恒。

王立根老师曾借用马克思严厉谴责法国诗人沙多勃里盎(一译夏多布里昂)时的经典话语来批这种糟糕的文风&补尘辫;尘诲补蝉丑;&补尘辫;尘诲补蝉丑;“虚伪的深刻、谄媚的夸张、感情的卖俏、杂色的光彩、语言的修饰、戏剧式的表演、壮丽的形态来哗众取宠,媚悦于世”。学生写作文就是陈述事实,表露感情,阐发观点,当然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我们说作为一个每日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中的中学生,作文必然受生活阅历限制,我们作文所涉及的题材难免单薄生涩幼稚,但我们的语言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印记。如果不进行有效地语言教学,只进行机械的模仿,很多学生作文语言只能拾人牙慧,捡现成语言、写现成话语或空话、套话伪情,语言干、僵、瘪、燥。江南大学文学院的吴格明教授说:一定的语言当它用多了,就不能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表达要和观察一致。

(叁)前后段落间无严密的逻辑关系,“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非常注重一篇文章内部的节奏,因为这是文章之所以称之为文章的重要原因。曹明海教授认为,文章的内部节奏是作品内部各种内容要素和意识流动所构成的内在形式的节奏,它主要体现在情绪的抑扬起伏,感情的发展波澜,意识流动的变化规律上。所以我们评判一篇作文是不是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看前后段落之间是否有关联。可是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散文中,我们都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不具备这一点。

1怎样才能拒绝平庸呢?

首先要有原则。许多人做事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样的人到最终只能归于平庸。

其次,要有想法。我所说的是属于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有了想法,才能有所作为。但如果没有想法,就如同一口井却没有源水。这样的人想不平庸都不行。

最后,要会坚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实例向我们证明……

2……

我有一个很聪明的同学,总是喜欢研究电子之类的东西。我有什么游戏机或手表之类的东西坏了就找他帮忙给修一下,每次都是几分钟的时间就能修好了。不仅是我,还有其他同学也找他帮忙。他很喜欢这方面的东西,听他说上次他奶奶家的电视机出了问题就是他帮修好了呢。我们都以为在这方面不会有什么难事能把他难倒了。只是没想到,他竟然喜欢上网了,也许是件好事,也许是件坏事。开始那时,他有点沉迷,找他帮忙修下闹钟,他搞了半天都修不好,我想,他平庸了?果然,他有网隐(瘾)了,变得无所事是(事)了,不在(再)研究机器电子了,平庸的他竟然连我换了没电的电池的“坏闹钟”给他,他都不知道……

如果他没有变得平庸,一定会有很好前途的,也许……他用以前的基础开始研究电脑了。所以,他真的很聪明,不在(再)平庸,也找回了以前丢失过的自己!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拒绝平庸!为了自己的未来!

像例1这位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议论文中常见的问题,首先、其次、最后叁句话的内容从逻辑上说没有必然的联系,既不是并列,也不是递进,更不是因果等关系,这样的说理是软弱无力的,只能让人觉得考生是在拼凑字数。

而例2的例子“只是没想到,他竟然喜欢上网了,也许是件好事,也许是件坏事。”这句话里有两种情况,可是在下文里只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坏事,好事并没有提及。而且在第二段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词不达意的文字。用“所以”这个词,前后却没有因果关系。这样的文字即使是一篇满800字的作文,分数也只能在42-44分之间。

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缺少对命题,写作内容及语言表达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我们不经要思考,到底有哪些原因造成学生作文呈现出种种问题?

(一)心浮气躁,唯分是求,高叁的教学安排早已把阅读课拒之门外了,教师只能在教师进行教学,图书馆、阅览室早已没有高叁学生的身影,见得更多的是在教室里,教师拿着试卷在喋喋不休地讲题目,或者是学生高度集中在马不停蹄地做题目。没有了阅读,只有盲目地做题。

(二)学生们不愿花时间阅读各种高分作文的模式铺天盖地。分数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闭门造车的作文比比皆是。教你如何开头,如何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如何临阵磨枪背诵几篇文章,到考场上进行套路写作等等,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作文指导书籍蒙蔽了学生的眼睛。

(叁)教学过程没有实在的理性分析训练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写作教学的目的和写作类型。如果不清楚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荒唐言论和糊涂悖谬的训练方式都会出现。像议论文中很多时候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寻例证,证明自己根本不想论证、内心未必相信甚至抵触的道理,教师没有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叶圣陶先生说:“……人在那里思维,同时就是在那里说话。起初想不清楚,那因为适当的材料跟适当的组织形式还没有确定下来。什么时候才算想清楚了呢?那就是适当的材料跟适当的组织形式确定下来了,能够把语言明白通畅地说出来的时候。”

叁、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来改变现状:

  (一)通过研读必修、选修课本学习理性分析的精髓

 1、苏教版必修叁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这叁段文字的首句,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辩证关系,第叁句是第二句的进一步分析,逻辑上属于递进关系。当然每个自然段落中间,句与句之间关系都吻合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的内在关系,让学生明白理性分析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欧阳修《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第一段文字作者先将带着贬义的朋党推及到“自古有之”,这样就能分析有君子之党和小人之党了。接下来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君子与小人之朋党的本质区别。这样将原来非常棘手的问题阐述地有理有据,这是作者智慧的体现。第二节作者用“然”笔锋一转,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分析真正的朋党是怎样的。)当我们能带着学生来品味这些古典散文的光彩照人之处时,学生定会被其智慧地表达深深吸引。当然我们没有比要学了一定让学生写,赏此类的散文,我们完全可以赏""之趣,撷取""的智慧。

(二)在平时写作中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1、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为什么一些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充斥那么多假话大话和空话?这中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师写作观的问题。作文教学本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迸放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补尘辫;丑别濒濒颈辫;&补尘辫;丑别濒濒颈辫;因此,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作文才有价值。

2、教师和学生都要在学习中注意理性分析

1)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拓展思想的广度。江苏卷今年的作文题“拒绝平庸”,实际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南师大教授骆冬青理解的平庸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现在的不在。平庸的人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觉得今天和明天差不多,浑浑噩噩。例如:林黛玉看到落花、流水觉得青春流逝非常快。所以有时间感的人不会平庸。海德格尔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知道自己会死。自己意识到不能混日子,这就是不平庸。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写作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不能热衷于让学生讲经论道。写作教学脱离现实的现象在当今特别突出。什么磨难、挫折、人生这些高深的哲学命题拿出来要求中学生来分析,当他们没有一定的生活积淀和阅读积累时,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就不可避免了,我们忘记了他们可以分析身边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而写作教学一旦注意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学生就能认识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的写作热情会得到激发。

3、客观、认真对待高考作文题目。高考的作文题其实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集中体现。虽然我们无法猜出高考作文题,可是我们也不要过分拔高这些题目。当我们拿到作文题时,我们冷静地想想平时是怎么写作的,思路结构上是如何展开的,审题不需要过分标新立异。我们只要能针对作文题从有话可说的角度有效地思考,这种理性的选择有利于考生在短暂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些实效的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论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 J.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11

【2】       吴非.老老实实地写作文.《教育博客》

【3】       胥照方.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 2006(10)

【4】       庞朴.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苏教版必修叁. P63

【5】       欧阳修. 朋党论.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P6

【6】       吴格明. 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 江南大学高中语文校本培训讲座发言. 2011.07.2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