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一则对于作文主题升级的案例
常州第叁中学语文组 张丽明
初读陆玲的《祖父》,被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祖父的深深理解(&濒诲辩耻辞;年迈的他,在晚年,没有年轻时的奋斗,没有目标与追求的日子看似清闲,又何尝不多一分空虚呢?&谤诲辩耻辞;)所打动,给了一个高分,按照平时的标准来看,作文写到这样已经算不错,我会把它当范文读一读,而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那些有明显问题的作文上。但,看过之后总还放不下这篇作文,隐隐觉得它是一块璞玉,初一看有不错的光泽,但不够精致,也许用心打磨雕琢一番,这块璞玉可以成为精美的玉器。
于是再拿过来细读,发现问题了:一是文章的立意不够清晰,从倒数第二段的议论来看,似乎重点想表现祖父内心的孤独寂寞,但从开头对于祖父喜欢听戏的叙述和中间重点叙述的录像事件以及结尾来看,似乎又想表现祖父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好像还有与&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之间的文化代沟。二是从选材的角度来看,只记叙一件事情,不管对于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好像都略嫌单薄。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请了徐雪静来评点这篇作文。果然,她也提到了&濒诲辩耻辞;立意不明&谤诲辩耻辞;。
以下是初稿以及徐雪静的点评。
给陆玲看了徐雪静的点评并和她作了交流,她说祖父坚持录像这件事情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她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我要求她回去对照主题与题材发展性评价层级表判断自己作文所属的层次,并理清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确定立意,再根据立意补充一些素材。
第二天陆玲满脸愁容地对我说,她现在确定想表现祖父内心的孤独寂寞,但是找不到什么新的素材,加了一点祖父去敬老院看朋友的内容,但觉得写得很别扭。我看了第二稿,感觉与第一稿相比,立意确实清晰了些,但表现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结尾没有动,这对立意的清晰性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补充的那一点素材写得比较勉强,不能打动人。这次我自己做了点评。
以下是第二稿以及点评。
第二稿之后,我重点建议她表现一个对祖父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一开始可以略写一些祖父看起来让人难以理解的&濒诲辩耻辞;怪异&谤诲辩耻辞;行为,然后重点写录像事件,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此外,立意还可以深化&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祖父在我们眼中有时有点&濒诲辩耻辞;怪异&谤诲辩耻辞;,其实是我们不理解他,老年人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不想只围着子女转,但这种追求往往不被社会主流认可,他们很无奈。我们年轻人到底怎样做才是对老人真正的关心?聊着聊着,陆玲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她不但更深的理解了祖父,还想起来祖父确实有一些&濒诲辩耻辞;怪&谤诲辩耻辞;脾气,好像素材也不是那么难找。
第叁稿基本上达到了我的期望,陆玲觉得现在可以达到A级了。和第一稿相比,立意已经非常清晰,而我尤为喜欢的是那个结尾。
琢玉成器需要水磨工夫,但是眼见着璞玉的光彩一点点显露,感觉再多的功夫也花得值得。
以下是第叁稿。
祖父
祖父已是古稀之年,岁月花白了他的头发,流年在他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上条条皱纹,好像一波叁折的往事。可是一贯这样可亲可敬的祖父,近年来却越发古怪了。
祖父总舍不得扔掉旧物,常常因为一些琐事和祖母吵架,每天都毫无章法地剪报,还常常神出鬼没不知所踪。最让我难以理解的就是坚持用手机&濒诲辩耻辞;录像&谤诲辩耻辞;了。
一日下午,我正挣扎于数学题中,楼下又传来了熟悉而刺耳的戏曲声,我喊了几声,想必是祖父没有听见,便下楼找他。只见他又拿着手机对着电视机&濒诲辩耻辞;录像&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您就不能小声些?&谤诲辩耻辞;我埋怨道。
&濒诲辩耻辞;马上就好。&谤诲辩耻辞;祖父小声回答,并做了个让我安静的手势,生怕影响了&濒诲辩耻辞;录制效果&谤诲辩耻辞;。祖父的眼睛一直盯着屏幕,并没有抬头看我。
&濒诲辩耻辞;这些我可以帮您从网上下载,我现在要写作业啊!&谤诲辩耻辞;
祖父见我又急又恼的样子,这才作罢,摆弄他的花草去了。事后我为他下载了许多戏曲供他打发闲暇的日子,可是,祖父仍然时常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录像。
那日下课到家,一进门便发现祖父举着手机全神贯注地录着,&濒诲辩耻辞;我回来了。&谤诲辩耻辞;听到我的声音,祖父竟显得有些惊慌,瞪大眼睛看着我,就像一个怕被责怪的孩子,半晌才嗫嚅着说:&濒诲辩耻辞;你回来啦。&谤诲辩耻辞;我应了一声,随口说:&濒诲辩耻辞;你怎么又在录?&谤诲辩耻辞;我并未有意责怪,祖父却以为我不满,关了电视,收了光碟。他小心翼翼地将碟片从机子中取出,拿布轻轻擦去碟上沾染的灰尘,如同捧着挚爱的珍宝一般。
回到卧室,脑海中又浮现祖父的神情,微微皱起的眉头,抿紧的嘴唇,瞪大的眼睛,祖父生性要强,那慌张的神情我从未见过。我突然感到一阵难过。
是我语气太重了吗?我暗暗自责。我有什么权利阻止祖父做他爱做的事呢?就因为我要写作业吗?父母整天忙于工作,而我整天忙于学习,我们不但有充分的理由不能够陪伴祖父左右,而且似乎我们每个人的事情都理所当然地比祖父的事情重要,祖父永远只能让步,甚至,祖父的爱好都落后于我们的时代,理所当然地会被我们厌烦。虽然祖父和我们朝夕相处,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实在是非常遥远。设身处地,我一下子明白何以祖父越来越古怪了。
想到这里,我放下手中的作业,拿着祖父最爱的光碟,笑着说:&濒诲辩耻辞;爷爷,一起看吧。&谤诲辩耻辞;祖父先是一愣,渐渐脸上泛起了笑容,那是幸福的神情。
熟悉的戏曲唱响,仿佛多年前亲密的时光重现……
学生感想:
这次作文的修改让我收获良多。
写第一稿时,觉得自己的作文词句较为优美,且情感真切,叙事上也自然生动,我意识到有些句子还不够连贯,却没有注意到情感抒发得不够直接,立意不够明确的问题。张老师指出了我的缺陷。
第二稿时,张老师让我明确自己的立意,并建议我补充一些事例来突出立意。我在表达祖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表达老年人内心孤寂中选择了后者。第一次改作文,不知从何入手,生怕改得还如原先的好,便在后文加了一段祖父与老朋友的描写,想借助祖父与朋友之间的心境相通拓展到写老人这个群体的内心孤独、空虚,可是添的这一段和前文的联系不是太大,由于没有前文的铺垫显得尤其突兀,对立意的明确也没有太大帮助,便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在写第叁稿之前,张老师开导了我很多,在交谈中,我渐渐想起了祖父其他的小习惯,让我更加理解祖父,更有信心修改出一篇好文章。老师特别强调要写出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注意前文要为下文作铺垫,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立意,全文的描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原先的开头和结尾写得不错,语言优美,渲染出了温馨的氛围,但却阻碍了立意的体现。所以第叁稿改了一部分开头,换了结尾,使文章更加连贯,更加自然,立意也突出了,我也特别喜欢结尾,当袅袅京曲响起,时光仿佛抽离,重现往日祖孙温情&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
通过这次作文修改,让我懂得好文章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注重前后文的呼应能使文章更自然流畅。文章的立意好似文章的魂,好文章不是词藻的堆积,优美的文字有的时候却是华而不实,立意的鲜明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更足以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