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渔父”一课的课后反思》——张元丽 发表于《考试周刊》
发布时间:2013-03-30   点击:   来源:论文   录入者:张元丽
 

《&濒诲辩耻辞;渔父&谤诲辩耻辞;一课的课后反思》

                                          ――预习学案内容设计的有效性

                                                                  张元丽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濒诲辩耻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谤诲辩耻辞;的全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大多着眼于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重复课后练习题,完成教辅书的题目。如此重复套用,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去年开始,我校大胆尝试的&濒诲辩耻辞;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预习学案&谤诲辩耻辞;引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濒诲辩耻辞;预习学案&谤诲辩耻辞;实施后,要求我们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劳动转化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实施一年多来,我们语文教研组已逐步形成了&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课堂研讨&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延伸拓展&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预习学案&谤诲辩耻辞;模式,我们精心设计,在学案内容有效性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叁大环节中的作业设计。

一、&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的作业设计

古人云:&濒诲辩耻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谤诲辩耻辞;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濒诲辩耻辞;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谤诲辩耻辞;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乏味,整个预习似乎&濒诲辩耻辞;不留痕迹&谤诲辩耻辞;,而&濒诲辩耻辞;预习学案&谤诲辩耻辞;中的&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以《渔父》中的&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设计为例。

《渔父》预习学案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习&濒诲辩耻辞;入门&谤诲辩耻辞;题: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完成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年),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诗人。名     ,字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          ,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和《楚辞》并称为&濒诲辩耻辞;风骚&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风骚&谤诲辩耻辞;是中国诗歌史上                           两大优良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濒诲辩耻辞;四大文化名人&谤诲辩耻辞;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憔悴(    )  枯(    )  叁大夫(    )  (   )

凝滞(    )  淈其泥(    )  其糟(    )(    )(    )

物之汶汶(   ) (    )尔而笑 鼓(    ) (    )皓之白

(    )(    )

4、链接课堂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③、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儒家和道家两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入世  出世),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处世态度?

                                                                                 

                                                                                   

二、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

2、翻译句子

1)子非叁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质疑。

自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现行语文新教材教学容量比较大,如果不充分预习的话,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内容很多,难于突出重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在《渔父》中的&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中,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作业。在要求明确,内容具体的每一题中,让学生渐入预习的状态,从而产生有效的预习效果。

1、朗读课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濒诲辩耻辞;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谤诲辩耻辞;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濒诲辩耻辞;读&谤诲辩耻辞;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因此,《渔父》中 &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的第一小题便是&濒诲辩耻辞;读读课文&谤诲辩耻辞;,就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这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搜集资料

由于新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对有些课文中的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针对这篇课文,设计的&濒诲辩耻辞;第二题&谤诲辩耻辞;便是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的资料搜集练习,学生乐此不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满足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愿望。

3、语言积累

第叁小题是对于词语方面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达到语言的积累。这样使&濒诲辩耻辞;预习导学&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课堂研讨&谤诲辩耻辞;达到了有机的整合。

4、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濒诲辩耻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谤诲辩耻辞;第五小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从课文题目质疑、从重点词句质疑、从矛盾处质疑等等。

 

二、&濒诲辩耻辞;课堂研讨&谤诲辩耻辞;的作业设计

(一)通假字 

渔父: 

(二)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叁)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    

②不复与言

③是以见放

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⑤屈原既放

⑥何故高举深思,自令放为?

⑦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四)翻译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五)、课外延伸阅读《屈原列传》

注:因内容太长,省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濒诲辩耻辞;课堂研讨&谤诲辩耻辞;的作业设计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留有&濒诲辩耻辞;空白&谤诲辩耻辞;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2、读写结合,设计练习

在本课结尾处,也就是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如果你是屈原,面对渔父的劝谏,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上自己想要诉说的话吧。在交流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有的对渔父说,有的对屈原说,并且还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这样既渗透了情感,又再一次有利地抓住了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

3、利用延伸点,设计练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去发展课文情节、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效果。所以我在练习的最后又把较为全面叙述屈原故事的《屈原列传》附上,让学生能够对屈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叁、&濒诲辩耻辞;延伸拓展&谤诲辩耻辞;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将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与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每篇课文的&濒诲辩耻辞;延伸拓展&谤诲辩耻辞;,一般由课后巩固性练习、针对这篇课文涉及的拓展型练习、短文阅读练习、学后记组成,多样性的&濒诲辩耻辞;延伸拓展&谤诲辩耻辞;中的作业让学生趣味十足。

1、课后巩固型练习:

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有时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

2、拓展型练习:

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练习,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选择来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拓展阅读,可以是查找资料,等等。这类作业,旨在让学生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课外及语文生活、语言实践的社会空间,以达到&濒诲辩耻辞;语文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谤诲辩耻辞;的境界。

4、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体会等,这样的小练笔最具语文学科特点了。学后记中,学生可以写学课文后的感受,可以写自己收获的一天,可以写打算一天怎么过才是精彩的。心有所感,手写所想,字数不限,自然没有压力,学生在真情流露中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濒诲辩耻辞;预习学案&谤诲辩耻辞;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在它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困难重重,但我们执着投入、坚持不懈。我们相信,精心设计,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来实现理想课堂教学境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