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对高叁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内容摘要:目前,中学生尤其是高叁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日趋沉重,学习水平却不见长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叁语文教师成了一批戴着镣铐的无奈舞者:一方面,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把专家学者精心设置的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又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在数理化铺天盖地的作业里寻找让学生可以利用的空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苦苦挣扎&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语文教学的减效增负实际上是众多高叁语文教师在重重重围中寻求突破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 减负增效 高叁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理念 学生主体 学法指导 能力提升
百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对母语教学不太满意。目前,中学生尤其是高叁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日趋沉重,学习水平却不见长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代语文教育宗师叶圣陶晚年最不能释怀的就是,“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
吕叔湘曾说:&濒诲辩耻辞;教学要讲究实效。&谤诲辩耻辞;事实也告诉我们,在复杂、微观、渐进的高叁语文教学中,只有效率才是实在的追求。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考虑“高叁语文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一、减旧增新,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高叁语文复习,大都是教师围着试卷转,学生围着老师转;课内围着知识转,课外围着题目转,教师累,学生苦,效果也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1、常规性复习与研究性复习并举,避免复习形式的单一、枯燥。
为避免因复习形式的单一而造成复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常规性复习与研究性复习并举。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老师也可以结合高叁的学习特点,提出一些指令性或选择性专题,如&濒诲辩耻辞;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如何解答探究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文言阅读如何利用题干信息&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作文题的审题规律&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怎样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谤诲辩耻辞;,等等。这种新复习形式的穿插,一则可让学生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提高兴趣;二则可提高学生的笔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课内知识学习与课外习题训练相结合。
现在的高叁总复习几乎都抛开了语文教材,沿袭&濒诲辩耻辞;考点知识的讲解+习题练习&谤诲辩耻辞;这一模式。很多高叁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在课外的题海中去锻炼、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而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其实,细心研究历年的江苏高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知识点的考查是源自于课本。比如文言文的实词判断,翻译句子等等,虽然选取的文段出自课外,但其中的考查点都是在课内文章中出现过的重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手边的教材,结合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有针对性地复习。例如结合《唐诗宋词选读》复习诗歌鉴赏,结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复习文言文,结合《现代散文选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等。这样,既不耽误复习的进度和效果,又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兴奋度,可谓事半功倍。
3、以学定教,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评得天化乱坠的知识,隔了没多久再碰到,错的同学还会再错,老师的指导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没能较好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常规的试卷讲评方式作些改革尝试。比如每次做练习后教师迅速阅卷,并对答题正误情况进行统计。统计完毕后及时将结果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在课后进行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要真正弄懂题目,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试卷讲评课课堂发言对象主要为答题有误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后进生结成互助小组,使后进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来。老师讲评课时对照统计结果,内容浅显就粗,内容繁难就细;旧的题型就粗,新的题型就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就粗,能力弱的学生就细,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这样既节省了讲评时间,又增强了讲评效果。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濒诲辩耻辞;唱主角&谤诲辩耻辞;。
很多高叁老师总是担心进度的问题,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于是以&濒诲辩耻辞;赶进度&谤诲辩耻辞;为名,上课&濒诲辩耻辞;满堂灌&谤诲辩耻辞;,生怕学生占用一点时间,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课前五分钟其实是个绝好的机会,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强化复习效果,一举两得。当然,高叁的演讲内容不同于高一高二,要紧紧围绕高考。可以在第一学期引导学生阅读与高考题型有关的书籍,比如《红楼梦》、《叁国演义》等名着,现当代着名散文家的文集,文白对照的《史记》全本等;第二学期以全真模拟题为演讲内容,然后按学号或者座位顺序,要求学生依次从中自选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一个人物或一道题目进行简要分析,写好500字左右的演讲稿。学生上台演讲时要求尽量脱稿,课后将演讲稿张贴在教室里,供其他同学阅读摘抄。全班同学每人准备一本积累本,随听随记。当然在这期间,我们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穿插成语、名句名篇默写等知识。对于这种学生参与性强,又能积累知识的&濒诲辩耻辞;五分钟演讲&谤诲辩耻辞;,同学们是举双手赞成的。
二、减&濒诲辩耻辞;教&谤诲辩耻辞;增&濒诲辩耻辞;学&谤诲辩耻辞;,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语文教师教师既要有效引导,展现厚书薄读后的&濒诲辩耻辞;简约知识&谤诲辩耻辞;,又要放手学生,丰富其所学知识,实践其所学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要实现如此众多的任务,首先就必须认清语文教学的真正内容。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接受语言美的熏陶,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抓住语言,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抓住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以点代面,举一反叁,这就是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最高境界了。
1、以量变促质变,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但是,在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形式下,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年龄的增长和学业负担的加重成反比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也在数理化的题海围攻下与日俱减。而高考尤其是考场作文要求倚马可待,容不得半点磨蹭。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在少得可怜的生活经验与阅读中去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考生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会思维枯竭、语言无味。只有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才能保持思想活跃。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做分类摘抄,同时进行分类指导,让学生给自己的摘抄做个清晰的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时事素材类:随时记下自己通过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体获得的有关时事新闻。这一类摘抄对于学生积累新鲜素材,保持对社会的关注非常有效,可以避免他们在作文中无病呻吟,脱离实际。
⑵、片断描写类:摘抄学生阅读所见到的优秀描写,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有意识地模仿别人精彩的描写方法。多模仿的写,多创新的写,多细心的修改,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⑶、事例材料类:多是立志、读书、道德之类的名人事例,可以用作议论文的经典论据。
⑷、名言警句类: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可以作为佐证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
⑸、诗词歌赋类:包含古今优秀诗词,可按一定的顺序摘抄,并且做简单赏析,做到抄一首懂一首,也可以把它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增加课外名句的积累。
当然,学生还可在这样的分类启发下自行增减适合自己的摘抄类别。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随时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摘抄的习惯,同时可以把摘抄和课前5分钟演讲结合起来操作,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这样的摘抄对于增加学生语文积累、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课堂上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可以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让学生作文起来有话可说,有新鲜事例可用。
2、化被动为主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材必然要选一些经典之作,因为其具有意蕴多重的特点,这与高考的考查不谋而合。因此,在阅读鉴赏复习中,这些经典作品往往成为我们复习的抓手。经典作品一般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要把重点放在&濒诲辩耻辞;写什么&谤诲辩耻辞;上,复习时必须贯彻“讲在精髓,学进骨髓”,“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课堂教学原则。教师要把教材这个“例子”用好、用足、用活,发挥经典作品对学生人格熏陶的作用,从而让它发挥出最广泛的辐射效应。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规律性、最具发散性的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上。让学生每学一点都能融会贯通,由此及彼,兴趣盎然。当然,经典作品往往更具有&濒诲辩耻辞;教学价值&谤诲辩耻辞;,如果时间允许,能在解决了&濒诲辩耻辞;写什么&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之后,探讨一下经典作品&濒诲辩耻辞;怎么写&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为什么这样写&谤诲辩耻辞;,就更能收到&濒诲辩耻辞;举一隅而以叁隅反&谤诲辩耻辞;的功效了。那到底应该怎样教才是教方法呢?其实根据文体的特点教学生明白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就是在教方法。下面就不同的文体来予以分别说明。
⑴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时颇感头疼的一类课文,在复习这类课文时,要&濒诲辩耻辞;文&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言&谤诲辩耻辞;兼顾,既要让学生明确每课学习的基础知识(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特殊句式);又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兼及了解文章特色。实词的掌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解释方法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而虚词则要注重比较,把一篇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虚词挑出来,通过比较来掌握它的不同用法。几种特殊句式的训练则要集中进行反复地识辨,让学生对几种特殊句式完全熟悉。
⑵散文较难,往往也是高考中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散文复习中,要让学生抓住散文&濒诲辩耻辞;形散神聚&谤诲辩耻辞;的特点,通过分析一个个看似散乱实则是作者精心选取的材料来把握其中共同的因素,这些或是外在的或是内在的共同因子即是把握散文&濒诲辩耻辞;神&谤诲辩耻辞;的关键点,抓住这个关键点,学生就能大致分析出散文的神来。
⑶诗歌也是让学生犯难的一类课文,学生很难从诗歌的外在语言进入到它的内质,更不要谈对名目繁多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其实,诗歌从某种角度来看和散文有相似之处。诗歌中一个个看似不相干的意象就如同散文里的一个个材料。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进行建构,就会出现一幅幅或悲壮或缠绵、或豪气或委婉,或喜悦或悲伤的画面。对这些画面的理解就是打开诗歌鉴赏的钥匙。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画面的解读肯定比对抽象的文字要简单得多。因此,诗歌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的方法来揣摩意境是破解这一难关的密码。
⑷小说的重点则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读小说,首先是理情节,在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生活环境中去揣摩人物性格的形成。同时,要教学生学会纵向比较,通过不同小说塑造人物的侧重点的不同来把握小说的各种人物塑造的方法从而分析出小说的社会价值。比如《边城》、《祝福》这几篇小说,分别通过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小说鉴赏的方法就会渐渐熟悉乃至学会运用。
⑸议论文和说明文较简单,一个要把握观点与论证方法,另一个要抓住说明对象及说明方法、说明文的的语言。
在课堂上重视方法的教授,重视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心里有数,也能有条不紊地逐项提高自己的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
②《张志公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③章熊《我对&濒诲辩耻辞;语文教学科学化&谤诲辩耻辞;的几点想法》(《中国语文》,1978,4)
④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⑤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