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多媒体呈现之误
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的高速运行,网络的无限延伸,人类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多元化发展,似乎在每一个瞬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技术改变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呈现方式和运行方式。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密度,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细微,化静态为动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打破了时空局限,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但近年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乱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不管教材特点,无视语文学科特质,无视目标主次,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特别是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会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语文课堂在内容呈现上,以影片剪辑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粉笔板书,图解文本,热衷于语文课堂表面的热闹繁荣和娱乐化,语文课堂的本色原味在淡化。多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笔者近来听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示范课,很有感触,就上述现象以案例具体展开。
案例一:课题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导入: 师生集体背诵《长亭送别》中&濒诲辩耻辞;端正好&谤诲辩耻辞;曲﹝完毕﹞
师:《长亭送别》中&濒诲辩耻辞;端正好&谤诲辩耻辞;一曲很好化用了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场面写得凄美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介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名家的诵读和赏析。﹝放录音总长叁分钟,一分钟诵读,两分钟名家鉴赏点评﹞
生:﹝认真听,纷纷点头感叹名家诵读精彩﹞
师:名家的诵读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
生:﹝集体读,完毕﹞
师:好,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词,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们具体鉴赏,词的上片写什么?
生:﹝集体回答﹞写景。
师:那作者向我们展示什么景色呢?﹝学生沉默﹞
师:﹝追问﹞上片写了几幅画面,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沉默﹞
师:﹝投影 叁张秋景图片﹞
生:﹝注视投影图片,由沉默到小声议论﹞
师:什么样景色,有何特点?
生一:天空碧蓝,秋高气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
生叁: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
……
师:﹝总结﹞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细致&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
反思:
这节课,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有两处值得商榷。第一处,诗歌鉴赏读为先导,但读也有讲究,也有层次性。本节课教师在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时机的选择上欠妥,而且名家范读后无强化措施。依笔者之见,就本篇而言,应先学生读,可点名读,
第二处 移花接木, 偷梁换柱 ,图解文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文字不同于画面,诗歌鉴赏是鉴赏充满魅力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几张图片。上片写景不假,但我们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不可以用一两张风景图片代替含蓄蕴藉的写景文字啊,更何况上片写景还有虚实之分呢。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象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散思维的挖掘。本节课中,学生对上片写景的描述完全脱离了诗歌文本,被几张图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鉴赏诗歌变成了欣赏风景图片。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的诗歌变成了一杯毫无想象力的白开水,掩埋了语言文字的美。
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时要大胆让学生去想象联想,多启发,多引导,多前后融会贯通。图解文本是短视行为,只会扼杀学生应有的想象力,毕竟诗歌语言的外延大于图片的外延。
案例二:课题 人教版 沉从文 《边城》节选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要求预习《边城》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悠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边城》世界。﹝示多媒体课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乐,叁张题为&濒诲辩耻辞;美景湘西&谤诲辩耻辞;风景图片,两张题为&濒诲辩耻辞;湘西姑娘&谤诲辩耻辞;图片﹞
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涨﹞
师:我们欣赏了湘西胜景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师: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游。
师:这个地方的确令人向往。
生叁:老师那个图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导
师:﹝笑﹞你观察的很仔细。
……
师:﹝总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风淳朴,那小说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 爷爷 傩送 天保
师:好,那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关系?
生:﹝七最八舌﹞兄弟 祖孙 恋人
师:﹝投影﹞①祖孙 ②兄弟手足 ③翠翠 傩送 天保&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叁角恋
生:﹝众笑﹞
师:这是小说基本的人物关系。本文是节选内容,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边城》中的片段。结合课文,感受沉从文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示电影《边城》中与文章节选有关的视频,大约六分钟﹞
……
师:电影片段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个课堂应该说学生配合积极,表现踊跃。但沉静下来,总觉得这节课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小说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几张山水图片代替湘西胜景,以导
一开始,选择音乐背景,在小说阅读中无意义可言,属无效设计,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音乐声中呈现的不伦不类的图片更是多此一举,无论怎么看也无法反映沉从文笔下人情风土质朴的边远小城。新奇的画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显然老师也有哗众取宠,迎合学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显现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至于电影《边城》片段欣赏,也非高举。因为电影《边城》,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一种视角呈现,只是演员的一种诠释,根本无法包揽文本巨大内涵。因此切忌,盲目“拿来”,不加甄选。
语文新课标指出:&濒诲辩耻辞;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谤诲辩耻辞;这是好事。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规则,无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前提。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失大于得。语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僵化了。如果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记住,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在天地间&濒诲辩耻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谤诲辩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