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涵咏讽诵和品评探究中浸润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走进飘逸豪放的《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学习李白的诗歌,通过整合教学,走进李白,感受&濒诲辩耻辞;豪放飘逸&谤诲辩耻辞;的诗歌风范。
2、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进而体会其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投入感情,诵读诗歌,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口,使其意皆出我心”。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增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归纳出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预习要求:
印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利用预习学案,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自行梳理诗歌的意义,并做初步的鉴赏。
教学流程:
导入:
李白头顶灿烂星空,经常用梦呓一般的声音表达自己,他极力想挣脱地球的引力绝尘离世,他始终活在半梦半醒之间,于是,他采取了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一、初步感知
大家已经初步预习,接下来请一同学就文章进行诵读,然后安排两个学生在台上写出比较难写的字。
预设(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 xī 巉 chań 豗 huī 砯pīng)
二、辨析研究
解题:
①&濒诲辩耻辞;蜀道难&谤诲辩耻辞;原为魏晋时代的乐府歌曲,用以歌咏蜀道的艰险和行旅的辛苦。李白直接以此作为本诗的题目,所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②初唐时期,乐府诗的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但李白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他将叁言、四言、五言、七言混合在一起运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杂言体。如《蜀道难》,七言句就不到一半,其余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这样,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节奏富有变化,更有利于表现李白豪放的情感,飘逸的诗风。
叁、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
四、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山高路陡愁攀缘,更有藩镇如虎蛇,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濒诲辩耻辞;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谤诲辩耻辞;的高大形象。
五、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濒诲辩耻辞;噫吁嚱&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难于上青天。&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噫吁嚱&谤诲辩耻辞;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叁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濒诲辩耻辞;危乎高哉&谤诲辩耻辞;是并列结构,&濒诲辩耻辞;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危&谤诲辩耻辞;读重音,&濒诲辩耻辞;乎&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哉&谤诲辩耻辞;声音延长。&濒诲辩耻辞;蜀道之难&谤诲辩耻辞;中&濒诲辩耻辞;难&谤诲辩耻辞;字读重音,&濒诲辩耻辞;上青天&谤诲辩耻辞;语调上扬。
2.&濒诲辩耻辞;蚕丛及鱼凫&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谤诲辩耻辞;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濒诲辩耻辞;地崩山摧壮士死&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崩&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死&谤诲辩耻辞;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濒诲辩耻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以手抚膺坐长叹。&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谤诲辩耻辞;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濒诲辩耻辞;六龙回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冲波逆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不&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愁&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何盘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百步九折&谤诲辩耻辞;读重音。&濒诲辩耻辞;上有&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下有&谤诲辩耻辞;稍作停顿。&濒诲辩耻辞;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谤诲辩耻辞;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濒诲辩耻辞;问君西游何时还&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使人听此凋朱颜。&谤诲辩耻辞;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濒诲辩耻辞;凋朱颜&谤诲辩耻辞;要读得一字一顿。
5.&濒诲辩耻辞;连峰去天不盈尺&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濒诲辩耻辞;剑阁峥嵘而崔嵬&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杀人如麻。&谤诲辩耻辞;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血腥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濒诲辩耻辞;杀人&谤诲辩耻辞;稍作停顿,&濒诲辩耻辞;如麻&谤诲辩耻辞;读重音。
7.&濒诲辩耻辞;锦城虽云乐&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侧身西望长咨嗟。&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谤诲辩耻辞;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濒诲辩耻辞;早还家&谤诲辩耻辞;读重音。&濒诲辩耻辞;侧身西望&谤诲辩耻辞;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濒诲辩耻辞;长咨嗟&谤诲辩耻辞;叁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学生齐读并背诵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濒诲辩耻辞;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皆出我心&谤诲辩耻辞;。(朱熹)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七、听录音,更加细致体会感情,强化反馈。(朗诵版)
(此教学设计获常州市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等奖)
案例点评:
一、坚持&濒诲辩耻辞;以读为本&谤诲辩耻辞;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放在&濒诲辩耻辞;读&谤诲辩耻辞;上,把读书的权力交还给了学生。初读课文时,做到不盲目,有层次。由读准到读通到读顺,再读出诗歌的韵味来,一步一步,步骤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了以读代讲。
二、从教学环节来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最佳的发展,复合和谐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突出了重点,简练流畅,既有统领全文的提纲挈领式的学习,又在语言精妙处重锤敲打,浓墨重彩,使得课堂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又有跌宕起伏般的高潮到来,教师在过程中只需要采用多种教学评价策略培植学生的自信,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差,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