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业观念新探
【摘要】:布置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环节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低效反馈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合理安排作业布置,有效实施作业操控是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试图突破传统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塑造新的高中语文作业观念,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发展自己。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 开放性 长久性 生活性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完整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出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消化量和运用能力,并逐渐的形成知识技能。但是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实施质量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往往很多语文老师依靠课后的思考题和教辅材料中的标准化习题来打发学生,这些现象确实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对语文作业现状的调查和学生反映分析:
1、语文作业题型简单,但是耗费时间与精力较多,而且现行教学参考资料与参考答案应有尽有,有的时候作业的完成只是简单的文字性劳动。如,单纯的将某篇文章抄写一遍,或者将课文注释抄写在作业本上等等,学生得不到任何经思考后征服题目的成就感。
2、作业的形式性大于实用性,教师布置任务的随意性较大,这样使得教学的针对性较弱,今天做一整张试卷,明天一篇作文,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反馈。因此只有数量的规定,谈不上任何质量的要求。因此,学生也流离于形式,只需简单完成作业应付即可,毫无思维深度训练可言。
3、作业本身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作业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考试考什么老师训练什么,大量的字音成语病句等专项训练让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时候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硬生生的将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濒诲辩耻辞;分崩离析&谤诲辩耻辞;,从一个个答题技巧谈起,毫无任何阅读的美感,更难以体现出语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因此也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文作业对于提升成绩的作用力较小,学生付出的精力与收到的成效不成正比。学生不愿耗费时间来主动应对语文教学的反馈。很多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和习惯很差:如果老师布置的是口头作业,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完成。如果需要动手查找资料的作业,没有检查的要求,学生也不会主动完成。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考虑如何走出困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作业的要求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大家都知道,语文运用的基本技能是读和写。着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也谈到:只有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成为自觉的本领,才能体现出语文课的工具性要求;其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在作业练习的时候,才可能到达最高点。所以说,做语文作业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加深理解并巩固的过程,更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运用技能的过程;不仅仅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作业还应该融合生命意识,&濒诲辩耻辞;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谤诲辩耻辞;, 开始关注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的健康成长,从而体现其独特的人文性。当阅读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的时候,当写作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强迫的任务的时候,我们的作业布置才是成功的教学实施,我们新课程的理念才是得以真正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作业的设置。
一、语文作业应当具备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应该理解为作业的来源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文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只是课后习题或者是单纯的训练型习题,作业应该是有前瞻性、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这样的语文作业与传统性语文作业截然不同。
先看看这么几道习题:
题一:本学期语文教材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请用你自己的话概述内容并阐述你喜欢的原因。
题二:你对本学期阅读到的教材以外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请自己阐述道理并说明印象深刻的理由。
题叁: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文人是谁?为什么?请加以阐述。
题四:你能否在一篇名为&濒诲辩耻辞;牵挂&谤诲辩耻辞;的作文中用上这么几句名人名言:读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
姑且把这样的习题称之为是开放性的习题,但是你能说题目与我们的课本完全分开了吗?当然不能,这种题型的设置恰好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对语文素养的考核。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量要不少于150万字,我想,如果从开放性作业的要求看,这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导向性的。这种导向甚至是可以将学生从拘泥于课本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并诱发他们大量阅读课外内容。我们经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范围广阔无边,作业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单纯听讲与主动搜寻之间的界限,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反馈得到不同的价值观。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探究精神与合作表现。
前不久上完《我与地坛》这一课,我的作业要求是史铁生的身份来构思行文,写一封信给母亲。对于这样的作业,同学们非常有感受,因此欣然动笔,写出来的东西也显得大气厚重,呈现出与以前所不同的特性。从开放性的角度说,这不正是发展了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了学生的智能潜力吗?
二、语文作业应当具备长久性:
这里的长久性不是说一次性完成的时间长,而是分阶段性完成的时间之长。语文作业和其他作业相比有其特殊性,慢工出细活,重在积累。我从高一开始就明确规定:每周必须有一篇摘抄,并加以500字的评论,我将定期筛选出好的作业打印,并做全班性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知识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作业无形中为学生增加了文化积淀,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也会在作业的需求中逐步得到培养。
另外,长久性强调的是&濒诲辩耻辞;坚持&谤诲辩耻辞;,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学生就会发现这期间的乐趣,并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这是一种主动需要完成的作业。作业的完成变成一种&濒诲辩耻辞;需要&谤诲辩耻辞;,这种内在化需求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是完成过称,是一种被动行为。而现在,作业将是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继而构建自己知能结构的过程。倘若语文作业在时间上具备这种长久性,其反馈效应势必同个体的生命成长相结合,学生的语文作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学生所有重要的生活时空之中,它同时记录了生活时空中的重要内容,因而是伴随着个体成长而成长的。从这个角度说,这类作业的布置开始带有了生命意识:一方面提升了课程意义,另一方面展示了人生意义。
叁、语文作业应当具备生活性: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
&濒诲辩耻辞;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谤诲辩耻辞;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使孩子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提供给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如每天耳闻目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的生活虽说局限于两点一线,但总体来说还是丰富多彩的。现在的双休日,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濒诲辩耻辞;生活周记&谤诲辩耻辞;。每逢节假日,可以随机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节是连在一起的,我就在假期中特别布置了&濒诲辩耻辞;欢度国庆、礼赞中秋&谤诲辩耻辞;的原创诗歌创作;元旦即将到来,我会安排一些同学写剧本,编小品,然后看编剧水平在班上开个联欢会等。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兴趣去完成,而且效果都还不会差。
&濒诲辩耻辞;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谤诲辩耻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尽可能的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汲取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达到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效果。
参考书目: [1] 袁桂江.《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 2004-2 12-15
[2] 胡年群.《对于语文作业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 2004-3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