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教育是一门赏识的艺术——房韵(师陶杯叁等奖)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省师陶杯论文叁等奖:

教育是一门赏识的艺术

                        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摘要】

一个不重视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一个不能依据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我认为这是极其有道理的。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也孜孜不倦地摸索,真正的教育出口在哪里?唯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触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门赏识的艺术,教育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师爱!

 

【案例描述一】

记得高一刚开学初,有些学生非常有个性,经常触犯班规,或者不顾班级荣誉,特立独行,让我十分头疼。比如学校每周一有升旗仪式,规定所有同学必须穿全身校服,否则班级要被扣分。尽管我每次强调,但是每到周一,总有一个男生不穿校服。我有点恼火,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严厉批评了他,甚至带着挖苦的意味。心想,今天让他当众丢失颜面,看他下回还敢不敢不穿校服。又到周一,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他依然不穿校服,而且还标新立异地在衣服上写了两行英文字母,画上一个骷髅。这使我无奈、困惑:难道这就是教育的缺憾吗?

后来,我在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终于找到了答案: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濒诲辩耻辞;批判会&谤诲辩耻辞;,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我顿悟,自此以后,我对这名学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先去了解他为什么不爱穿校服,原来他酷爱摇滚音乐,擅长很多乐器,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男孩子,不愿意被束缚。每周一固定地穿全身校服,对他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肯定他的个性,再告诉他一个道理:在个人利益和集体荣誉面前,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表现。同时我也向他承诺:今后在其他方面,只要不触犯校规、班规、不损害班级利益等前提之下,我支持并欣赏他的个性化表现。他似乎很开心,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每周一他都坚持穿全身校服,再也没让我操心过,而且他在去年的校园文化节中,表现特别出色,获得&濒诲辩耻辞;萨克斯演奏&谤诲辩耻辞;一等奖,为班级增光添彩。

【案例描述二】

记得班上有一位学习很认真的女生,上课非常专注、课后细致地对待每一门功课的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在我的眼里,她是一名多么优秀的女孩子,可是,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到期中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极其不理想,竟然滑至年级四百多名。难道她的努力和专注都是伪装的吗?或者,她的智商比其他同学低?带着费解和疑虑,我决定和她彻底谈一次。面对这惨不忍睹的名次,她也很伤心失望,甚至是绝望。我想,我不该只盯着她的名次妄加猜测,只有倾听她的心声,才能更好地帮助她。她哭着告诉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这个名次,越想考好,结果越差,觉得特别对不起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对她的期望值很高。她每次参加大型考试,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怕会辜负了爸爸。同时,我了解到,她的爸爸喜欢在网上给她找些数学题目做。由于网上题目与课堂教学内容不一致,没有针对性,结果浪费了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没什么收获。得知这些情况之后,我决定帮她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首先我对她表示肯定和赞扬,希望她重新树立自信,避免掉进恶性循环的怪圈;然后和她的爸爸取得联系,把孩子的心理状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建议他改变对孩子的教学辅导方法;另外,我重新给她安排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同桌,希望同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带给她一些启发和指引。

半个学期之后,我和她共同收获了教育的成果,她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与期中考试相比,进步了近200个名次。

 

【案例描述叁】

我的班上有一位身高偏低的&濒诲辩耻辞;小男生&谤诲辩耻辞;,一开学就自己坐到最后一排,我好心地把他重新安排到第二排的位置,他不但不领情,而且有抵触情绪。从他妈妈那了解到,其实他一直为自己的身高有深深的自卑感。在学校的他整天闷闷不乐,在学习上也提不起精神,上课睡觉是常态,不交作业是家常便饭,很多任课老师对他感到无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他有了新的发现。有一回,我请他帮我把电脑从教室送到办公室,他似乎很开心,神采飞扬地跑过来。这倒是让我吃了一惊。从那以后,我尝试着让他多为班级做些事情。讲台上有一个盆景,我开玩笑地说:&濒诲辩耻辞;这个花没人看管,都枯萎了,以后就让某某同学做它的&濒蝉辩耻辞;护花使者&谤蝉辩耻辞;了&谤诲辩耻辞;。他听到后特别兴奋,还不好意思地笑了,他的眼神闪烁着光芒,我从中似乎读到了一种自豪和满足,那是一种被老师认可、重视和爱护的喜悦。自那以后,他改变了很多,我经常能够看到他脸上孩子气的笑容。他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期末考试中,他从年级500多名前进到300多名,获得了班级&濒诲辩耻辞;进步之星&谤诲辩耻辞;的荣誉称号。

 

【案例分析】

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是一门赏识的艺术。教育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师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产耻濒濒;詹姆斯曾说过:&濒诲辩耻辞;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谤诲辩耻辞;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期的今天,赏识教育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们的注意。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怀着赏识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对待学生,赏识每个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眼光里,让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一、赏识是尊重的别名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环境中的人,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人格理应得到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濒诲辩耻辞;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谤诲辩耻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走向成人成才之路。

二、赏识是理解的升华

   赏识源于理解。所谓对孩子的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濒诲辩耻辞;我们要懂得孩子。&谤诲辩耻辞;他曾这样深情地告诉师范生:&濒诲辩耻辞;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的很。&谤诲辩耻辞;

我非常欣赏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对这句话的见解: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濒诲辩耻辞;学生的心灵&谤诲辩耻辞;,用&濒诲辩耻辞;学生的大脑&谤诲辩耻辞;去思考,用&濒诲辩耻辞;学生的眼光&谤诲辩耻辞;去看待,用&濒诲辩耻辞;学生的情感&谤诲辩耻辞;去体验,用&濒诲辩耻辞;学生的兴趣&谤诲辩耻辞;去爱好。

理解,是师生桥梁的基石。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地平等对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它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让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给成功的学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学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的同情、安慰与鼓励。

只有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着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才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孩子能做许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也能做许多我们以前认为他不能做的事情。

 

叁、赏识是师爱的阳光

  赏识的本质是爱。爱是冬日暖阳,爱是沙漠甘泉。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对学生应博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把更多的关爱给后进生。的确,赏识孩子身上的每个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个性,不再感到压抑,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一个暗示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着奇妙的作用。老师千万别吝啬你的赞美之辞,一定别忽视你的&濒诲辩耻辞;举手之劳&谤诲辩耻辞;,也许你的一点付出就能满足孩子们的自尊和需要。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语言就是一片天,老师的关爱就是兴奋剂。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催开心灵之花;教师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能孕育成功之果。赏识,真是一门爱的艺术!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着收获肯定和赞美。可是对老师老说,赏识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赏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赏识一时容易,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始终实施赏识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他们,就会从他们的缺陷中发现许所多闪光点: A同学学习不好,但憨厚勤快;B同学反应迟钝,但刻苦认真;C同学懒惰了些,但聪明伶俐。对于后进生来说,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像阳光、像空气,是那么的难能可贵。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怀着&濒诲辩耻辞;点石成金&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因人施教&谤诲辩耻辞;的赏识心态,尽力把他们从泥淖中拉出来,为他们的人生之舟点亮一盏智慧的明灯。

赏识这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能照亮求知者,也能照亮为师者。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不要吝啬你的爱,不要吝啬你的赞美,睁开双眼,寻找学生的优点,打开心灵,欣赏学生的优点,让我们在赏识的艺术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